1955年10月15日,古城西安西郊一隅,阡陌之地,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拓荒者们,在这里挥下第一镐,厂区工程破土动工。工厂建设热潮之下,八方志士汇聚西安,他们当中有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,有从部队转业的老兵,还有从全国各大航空工厂抽调的技术骨干。他们住着大通铺宿舍,吃着粗粮咸菜,却怀着建设祖国航空工业的满腔热情。第一代建设者张琪回忆说:“当时住的条件很艰苦,一个屋子住二十多人,都是大通间、双层床,厂里仅有一栋办公大楼,现在想起来,也没有人喊苦,因为都知道这是在建设自己的航空工业。”第一代庆安人用双手垒起一砖一瓦,用汗水浇灌梦想,庆安的建设大步向前。
自建厂伊始,庆安的发展就始终牵动着党和国家的心。、朱德、、陆定一、、郭沫若、张爱萍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亲临庆安视察工作。他们在轰鸣的机床旁询问技术创新,在崭新的产品前聆听攻坚故事。他们的到来,为创业之初的庆安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。他们的殷切嘱托与勉励,给予了年轻的、正在成长中的庆安以极大的鼓舞。这份崇高的关怀与期望,深深融入一代代庆安人的血脉,熔铸成“党旗所指,庆安所向;国之所需,庆安所为”的忠诚担当。
1956年,苏联政府连续两次拒绝我国飞机辅机产品的订货要求,刚在基建高潮中铺开摊子的庆安,一夜之间被推到了必须自己干的风口浪尖。“厂房还没建好,就在临时工棚里开始试制。”负责第一个产品试制的工长陈文琦回忆道:“为了尽快给主机厂提供配套产品,我们是一边搞基建,一边安装设备,一边验收,一边投入生产试制。”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——1957年4月,历经8个月攻关,为歼5飞机配套的万能操纵杆试制成功,成为庆安发展史上第一个“中国造”产品。
第一个产品的试制成功极大鼓舞了全厂上下的信心,然而更大的挑战已悄然逼近——航空炮塔如同一座突然横亘在前的险峰,考验着这个新生工厂的勇气与智慧。随着外部技术援助的突然中断,于1958年启动的炮塔仿制工作骤然陷入停滞。面对一摞摞亟待消化的俄文资料、一套套复杂精密的机械结构和近乎空白的自主研发经验,1965年392名技术骨干临危受命、重新集结,向着这座“技术堡垒”再次进发。项目组成员岳治玉说道:“别看炮塔就那么大个铁疙瘩,可当时为研制它运来的俄文技术资料堆满了整整几卡车!我们的第一步就是组织力量,夜以继日地将这些资料一点点翻译成中文,再把它绘制成符合中国标准的设计蓝图……”庆安人正是用这种最原始却最扎实的方式,与时间赛跑,用10个月完成原定两年半的资料编制任务,在航空制造的道路上创造出令人惊叹的“庆安速度”。1969年10月,中国第一型装配轰6飞机的炮塔诞生,填补了我国航空工业的空白,现在已经成为见证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工业遗产。
最具代表性的突破,发生在前缘机动襟翼控制系统的研制上,这是庆安自主创新史上的一座里程碑。1980年初夏,时任106所所长刘德馨把两张图片交到主管设计师杨树森手中,中国自主研制前缘机动襟翼控制系统的历史性攻关就此拉开帷幕。杨树森至今清晰记得:“一页6张A4幅面大小的广告图、一张刘德馨所长手绘的铰链作动器装配图,还有一本齿轮传动参考书,这些就是当时能找到的全部参考资料。”没有现成资料,没有外援支持,前缘机动襟翼控制系统的研制注定是一场自力更生的硬仗。杨树森后来回忆:“一穷二白零开始,无人讨论苦摸索;边算齿轮边设计,自想自解再出题。”从理论计算到工程设计,从零件试制到系统集成,他带领团队反复推演、验证,这一干,就是整整18年。1998年这套完全自主研制的前缘襟翼控制系统随歼10首飞成功,并于2006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,打破了国外在该项领域对中国的技术封锁,填补了国家航空工业领域的又一项专业技术空白。
“愿空调器都有一颗中国心。”——改革开放浪潮中,庆安响应“以民养军”战略,从精密的航空制造毅然跨入完全陌生的空调压缩机领域。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,团队从市场上购买的窗式空调入手,通过对活塞式压缩机的测绘仿制,迈出了第一步。1981年3月,第一台自主研制的5M-1型活塞式压缩机试制成功。然而市场总是瞬息万变,活塞式压缩机很快被国外成熟的转子式压缩机取代。庆安迅速转向,引进日本大金转子式压缩机,但外方却严格保密设计计算方法与试验标准,第一代研发人员陈钢回忆:“我们只能依照西安交通大学的教材和日本科技论文,开展设计,因经验不足,走了许多弯路。”此后近20年间,团队自主开发设计软件、重构计算方法,在屡次试错中总结经验,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技术标准,显著缩短了研制周期,开发出多系列具有庆安特色的制冷产品。从“民”的破冰之旅,到2017年年产突破千万台,再到产业规模跻身全球前五,终将“庆安制冷”的品牌传遍四海,兑现了当初的豪言壮志。
匠心的传承,是庆安70年发展的重要支撑。1958年,年轻的王旺民走进庆安大门,便暗下决心:“一切听党召唤,立志做一个好工人,为航空事业奋斗终身。”从钳工到铣工再到镗工,他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每个零件、每个任务。扎根庆安几十年,王旺民实现技术革新一百余项,攻克重大技术关键十多项,创造发明4项并均获国家专利,数不清攻克了多少难题,但让他一生中最感荣耀的一天是2007年3月23日,他参与研制的飞机首飞成功。在该项目中,王旺民通过对推力轴承的创新与发明,完美地完成了创新型的前缘襟翼直旋作动器研制,并成功完成产品寿命试验。从2005年12月接到任务到全面试验成功的那一刻,400多个日夜里王旺民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。从1996年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到2012年建立首个创新工作室,王旺民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树立标杆。如今他的徒弟又带出徒弟,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创新工作室。从1平方米的钳工台到创新工作室联盟的大平台,几代工匠接力把庆安制造的精度,刻进了航空装备的肌肉骨骼中。
在智能制造浪潮中,庆安再次勇立潮头。2010年,在“两个转变”的牵引下,一场关于智能制造的梦想悄然开启,通过“自动物流手段+物联网技术”实现企业航空产品制造能力升级的构思开始萌芽。2015年,一支由各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智能制造推进团队带着使命诞生了,作为航空制造领域的资深专家,裴建平带领团队以“将智能化与航空制造深度融合”为建设初心,踏上了从“0”到“1”的艰苦探索。离散制造业的智能制造到底应该怎么走,并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,只有不停地学习和摸索。“那时候,我们天天泡在图纸堆里,别人都觉得我们是‘纸上谈兵’,甚至有人说我们这个团队早晚会解散。”裴建平回忆道。历经十余年的探索,终将蓝图化为现实——2020年,首条智能产线建成,如今庆安获评“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”,成为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标杆典范,并依托庆安建设中航机载精益制造中心,成为行业唯一的智能制造能力共享中心。裴建平说:“回想这些经历,如果没有这十多年的坚持,就没有今天智能制造领域的突出成绩。”
“十四五”的奋进路上,庆安经营业绩屡创新高,管理能力实现跨越提升。这数字与实力的双重飞跃,正是以思想破冰引领变革攻坚、以流程再造固化改革成果的奋斗结晶,凝聚着全体庆安人的智慧与汗水。在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,庆安人奋勇争先,智能制造领跑行业,“1+N”创新平台构建协同创新格局,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。领军人才擎旗领航,科技投入持续加码,青年英才汇聚赋能,首次科技创新与人才工程大会擂响奋进鼓点,航空报国表彰奖励体系结出硕果。值得骄傲的是,庆安不仅首次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,还在国防领域独家获批航空特种作动创新平台——中国航空科技的突破,庆安从未缺席。
国之大典,庆安以绝对可靠向祖国交出强军答卷;海天之间,庆安以硬核科技成就战鹰的雷霆起落。民用航空的疆场上,庆安战旗猎猎。从C919的凌云展翅到AG600的碧海翱翔,庆安创造了多个“第一”和“零的突破”。低空经济赛道加速突破,机载精益制造创新中心注入行业动能,在国际航展的舞台上,庆安尽显耀眼实力。制冷产业依托多个技术创新平台,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全面升级,成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示范,“庆安制冷”名片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。
党委书记、董事长王波表示:“作为‘一五’时期重点建设的新中国最大飞机附件厂,70年来,庆安始终不忘报国初心、不负强国使命。一代代庆安人将深沉的红色基因融入血脉,许党报国、勇毅前行,取得了许多永载史册的辉煌成就。展望未来,‘初心如磐,矢志一流’是我们不变的信念与追求,‘建成百亿庆安,打造百年庆安’是我们接续奋斗的目标与梦想。庆安将在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的引领感召下,凝心聚力、团结一心,加快构建‘立足西安、面向全国、走向世界’的发展格局,努力建设成为一流空天作动系统供应商。”